明鹿鼎记

【1051 努尔哈赤不甘心的地方】

阅读页设置
背色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字体

上一章 首页 目录 书架 下一章

这个时候,清朝统治者认为自己和大明王朝是两个国家,因为建州女真早年,辽东地区是归属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的,努尔哈赤这还曾被封龙虎将军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新的王朝建立,意味着中原与东北分别是两个政权—大明与大清。

    自然,当时的清朝统治者肯定认为自己不是华夏子孙。

    等到了顺治登基,多尔衮摄政,这个时候发生的事情就多了,比如跑马圈地,剃发易服,扬州十日,嘉定三屠,在当时的统治者看来,是不是华夏子孙不重要,反正是一定要让华夏民族当孙子。

    因为在当时南明朝廷还在,地方势力割据,国家还没有统一,大量的满族勋贵需要得到安抚与奖励,不合作的反抗者要给予镇压,必须强行用武力确立清王朝的统治地位。

    这也就是后来不断被反清复明志士们用来支持行动的史实依据,可谓是汉化版的“七大恨”。

    暴力很显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,一旦稳定下来,还得讲道理,因为这个时候,尤其是南方有大量的汉人氏族以明朝遗民自居,打不过你,但是可以搞非暴力不合作运动,不理你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康熙即位了,康熙看出来了,清王朝打天下没问题,但是要坐稳了,必须笼络汉人,像元朝那样,把汉人视为下等人,那用不了几年也得卷铺盖回老家。

    于是,康熙六次南巡,五次拜谒明孝陵,亲笔手书,治隆唐宋,对朱元璋进行了跪舔式的吹捧,同时在回京途中,还前往曲阜,拜谒孔庙,这两次拜谒用的都是三跪九叩的大礼。

    康熙这么做,自然是笼络人心,但是其深层的意思还有更多。

    康熙曾经拜谒黄帝陵,并且亲自写了一段祭文:自古帝王受天显命,继道统而新治统,圣贤代起,先后一揆,成功盛德,炳如日星。

    意思就是历代皇帝都是奉天承运,革故鼎新,江山代有人才出,虽然时代不同,但是都能各领风骚数百年。

    康熙后来开博学鸿儒科也是这个意思,他这一系列的举动就想告诉世人,明朝,可不是我灭的,是李自成灭的,为什么会被灭呢?因为明朝气数已尽了,需要更迭。

    历史上有千秋万代一统江湖不灭的朝代么?没有。

    所以,这只不过是历史的又一次重演,诸位可不要视而不见。

    再说,你们汉家视为命根子的儒家文化在我这一样重要,所以,大家都来好好学习吧。

    清王朝能够坐稳江山,康熙皇帝功不可没,这套龙拳打的漂亮!

    但是,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忽悠了,康熙这举动确实笼络人心,但是,还没说到点上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雍正又即位了,正好出了个曾静案,曾静就抛出了这套夷夏之防理论,于是雍正皇帝摆事实讲道理,终于使曾静认识到了自己狭隘民族主义的错误观点,于是雍正趁机保留胜利果实。

    雍正皇帝认为华与夷不应该用地域来划分,而应该用文化来划分。

    夷狄而进于中国,则中国之;中国而夷狄,则夷狄之。舜为东夷之人,文王为西夷之人,曾何损圣德乎?意思就是夷狄只要接受了中华文化,那就是中国,中国没有了中华文化,那就是夷狄,华夷是可以转化的。你要那么说,舜、周文王都是夷人,但是人家干的不出色么?那既然华夷没有区分,凭什么你满洲人做皇帝呢?

    自我朝入主中土,君临天下,并蒙古极边诸部落、俱归版图,是中国之疆土,开拓广远,乃中国臣民之大幸,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!从来为君上之道,当视民如赤子。

    雍正皇帝认为天命有常,惟有德者居之,别整那些没用的,谁有德行谁干皇帝,谁有德呢?我有!

    雍正皇帝的逻辑是:华夷区分标准是文化,文化是一体的那就没有华夷之分。


    既然没有华夷之分,就谁有德行谁做皇帝,我有德行我做皇帝。

    我大清朝以夷狄身份入主中原得国很正。

    完美的论述,说的棒极了,雍正皇帝认为中外一体,华夷一家,咱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,干嘛这么外道呢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雍正皇帝体现出了满汉一家亲的思想,既然都是一家人了,那么满洲自然也就是华夏子孙的一员了。

    雍正皇帝说的理直气壮,还顺手把曾静的精神导师吕留良拉出来给鞭尸了,还附赠大礼包,把他的家人、学生杀头的杀头,充军的充军,还来了一拨文字狱。

    满清到底还是有点心虚,于是乾隆即位了。

    在乾隆皇帝看来,既然是华夷一体,那么咱们就是平等地位,德行这个东西,太虚幻,得整点具体的。

    所以乾隆皇帝就抛出了他的观点,正统论,标准就是谁入主了中原,谁就是中华的正统,不分华夷,你行你也上啊,我给你机会了,但是你不中用啊。

    乾隆越说越生气,以粪坑里扔石头,激起公愤为由,把曾静给杀了。

    顺便将文字狱推向了高潮,夺朱非正色,异种也称王,杀头!

    清风不识字,何故乱翻书?杀头!

    总的来说,尽管康雍乾三朝皇帝很是理直气壮,但是面对不断起伏的抗清斗争,统治者们还是很心虚。

    明着当华夏子孙,其实是把华夏当孙子。

    特别是晚清时期,一直在重用汉人与防范汉人之间摇摆不定。

    后代几任皇帝满汉之分越来越明显。

    因为不自信,凡是敢站出来说华夷一家亲的,都是大一统的王朝,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一个喊出“华夷平等”的皇帝。

    他说:自古皆贵中华,贱夷、狄、朕独爱之如一,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。而且本身唐太宗就有鲜卑血统,明太祖与明成祖也反对视夷狄为禽兽,认为华夷本一家。

    就是这么自信。

    但是到了清朝末年,满清贵胄们,可是越来越不中用了,干啥啥不行。

    以前康乾盛世,满洲还有能打仗的将军,可是到了晚清,就剩一个僧格林沁,僧格林沁还是蒙古人,还死了,剩下都是汉人武装将军了。

    这个时候,满人才有点慌了。

    理论再充分,架不住大家不这么想,所以才有了慈禧的那句名言,量中华之物力,结与国之欢心。

    华夏不华夏的不要紧了,保住祖宗基业才最重要,这个时候的满人已经没有开国时代的豪情壮志了。

    在华夏问题上,慈禧表现出了高明的政治手段,装孙子。

    既要重用汉人,又不给实际权力,谁都知道用人不疑,疑人不用,可是在这个问题上,满人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真没底气了



  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首页 目录 加书签 下一章
相关:  《最猛三国》  甲午崛起  萌皇  崇祯盛世    墨唐  战国野心家  东瀛娱乐家  大魔法师旅途  法象仙途  
同类最热
搜"明鹿鼎记"
360搜"明鹿鼎记"
语言选择